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暑期学校>历年回顾
2013年暑期学校报告060-东北农业大学-徐龙福
发布时间:2013-08-23 | 【 】 | 【打印】 【关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过程所暑期学校毕业有感

或许这一辈子,我们会有很多次相聚,可是过程所这次却是弥足珍贵的。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为了自己的梦想,来到过程所学术科研圣地,聆听大牛导师的教导,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一起交流,思想碰撞。很珍惜,也收获颇丰。

初识过程所

“地铁玉泉路C口出,抬头看就是国科大,进门去一公寓门口等我”,我刚收拾好东西准备下火车,这是辅导员单欣姐发来的。今天已经是18号了,我因为专业实习的缘故,晚到了两天,心里非常着急,我知道晚到一会我可能就少参加一项活动,时间有限,毕竟来晚了对老师工作安排也增加了难度,之前虽然和老师请假了,但心里还是挺过意不去。急匆匆地从北京南站出来,就直奔出口去了,出了车站已经顾不上看“帝都”的繁华,赶紧找地铁站吧。四处找了一圈后,打听一下才知道北京南站地铁在火车站里面,又重新返回去,心里想赶紧先找到组织。

    就这样,紧张又略微有些忙乱地开始了我的过程所之旅。记得刚收到马老师第一条“暑期学校录取”短信时,自己兴奋激动了好久,从来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真会来到中科院,并且还会在这里生活这么七天。可我还是被专业实习耽误了两天多,满心的遗憾和抱怨很快就被辅导员师兄师姐们的细致的关心冲淡,刚下火车急匆匆去往国科大的途中我把学生证和火车票给整丢了,多亏了我把身份证单独放起来了,要不这回家也是大问题。到了国科大后,欣姐先是帮我找到住的地方,还告诉我这几天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后来还给我送来我们的营服,水杯,还有最重要的胸牌,因为这是加入组织的重要标志。我当时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自己从哈尔滨到北京坐了十五六个小时的火车,满心的疲惫,又加上丢学生证的沮丧,瞬间被冲淡。这期间,还遇到了我在过程所的第一个朋友――张帆,来自天大的小胖帅哥,非常可爱,也和我开心的聊了好长时间。

     这是来过程所第一感觉,人性关怀的温暖,到了陌生地方,总会是各种不适应,这时候别人的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让我们感动好长时间,非常感谢欣姐,感谢我的好朋友们。

年轻的朋友

    错过了大合影,错过了丰盛的欢迎晚宴,以为和我们八组同学接触的时间会很少,没想到一次素质拓展训练将我们的关系拉的非常紧密。

    “好,很好,非常好,明天会更好!”开始没多久,素拓教官就给我们来了大个热身。上午玩得比较嗨的是“驿站传书”活动。每个组都坐成一排,教官会先给最后那位同学一张纸,在纸上会写到我们每个组要“传输”的数学信息,之后每个人会在前一个人身上写上后一个人传给自己的信息,期间不允许回头和说话,传到最前边那同学时,他要写在纸上这个信息,再与最初的信息作比较。这是游戏规则,在模拟时我们团队讨论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字母和数字的辨识,运算符号的识别,信息不明确的表述机制等等,经过几次摸索我们先提出字母和数字之间存在一种“切换”机制,即当传递数字信息时,正常写;传递字母信息时,先拍下肩膀,意思告诉下一个同学注意了,要写字母了。就这样我们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前期考虑比较周到,速度上也还是可以,但是有一次我们“8”传到中间成了“0”,没想到,到了最后却又成了“8”。哈哈,这次虽然胜出,但是却也暴露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总会在合适的时间爆发。终于在最后一轮定胜负的时候,出现了。我们都在往前传,没想到从第二人就错了,可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错了,一直传下去,直到错到最后。后来总结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期间传递信息时,我们只是想到把自己的信息传下去,并没有想到自己还肩负着一定的“使命”,那就是要监督“下家”将这个信息正确传到“再下家”。同样的情况,我们接了上级的任务今天下午要完成一些文件,可是女友约我们去看电影。怎么办?找朋友帮着完成,这样倒没什么,可是朋友能不能完成,或完成怎么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负有这样一个责任。

    虽然最后的小插曲有些差强人意,整体我们很开心,尤其大家并没有排斥我让我很感动,相反我们相互鼓励,一起为了团队的目标“绿野先锋,谁与争锋”奋进!前面的黄毅超和后面的陈立明,我们并没有要求传递机制一模一样,只要我们前后能正确表述即可。期间还有队长、队花、队草和队蜜的故事,哈哈。过程所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真的挺多,青春的友谊,梦想的力量。

    下午的“1021”项目,大家玩得更是热火朝天。不过对我们感情交流最好的还是结束后我们八组一起去了“水立方”“鸟巢”。一路高歌奔放,完全不顾及周围异样的眼光,尤其是广场上过来推销照相的,我们更是毫不领情,“我们是XX大学摄影系毕业的,”虽然事后觉得不太好,不过当时看他们那将信将疑还略带鄙夷的眼神,我们都乐得不行。我们一起拍照,摆各种造型,女生们也不太顾及形象,也做起了各种“女汉子”,还有最后吃的“呷哺呷哺”,这是我在北京吃的最好吃的了,现在台灯前敲字的时候想起来还有些嘴馋呢。

学术圣地

    中科院作为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当之无愧。在过程所,见识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良好的育人环境。

20日和21日分别是研究员报告和杰青报告。站在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的高度是不一样的。“有科学思想的工程师、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家、懂市场规律的科学家”,段老师的这句话是我这两天学到和感受最深的了。做科研,为的是社会和人类生产的进步,将科研成果推广出去,完成产业化,最后完成商业化,分别对应了“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我们要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三种“角色”的能力,只有这样,有朝一日我们才会真正将自己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这其实就是过程所的任务吧。

正如马老师说的,“这些老师们都是有很多故事的,很厉害。”印象比较深的葛蔚杰青的报告,讲到一次去为他的博士生导师祝寿时听老师讲起年轻时候的故事。恰逢知青下乡开展的如火如荼,他们老师也被分配到一个小乡村,在那里他每天做着与自己所学知识几乎无关的农活。可是村里的没有一个像样的水坝,给村民的灌溉造成很大难度,他每天从一水库旁边走,有一天走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帮村民建一个堤坝,可自己什么都不懂,就回去读书,自己演算,没有电脑作图,自己画方格纸找坐标,按照自己做科研时的思路继续开展,一年多以后和村里一起就把这个堤坝给建起来了,现在这个坝据说还在用着呢。

就如葛老师所言,科研是没有学科限制的,彼此之间的精神是相通的。教育,我一直觉得,没有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导师们严谨的科研作风,丰富的产业化经验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这里的研究方向都很前沿,在工业上也有着迫切的需求,这样我们完成的项目才会更有价值!在老师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耐得住寂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去的丰硕成果的法宝。

除了听大牛导师作报告,过程所还给我们安排了一次和导师见面的机会。不过遗憾的是,我联系的导师因为临时有事出差去了,不过老师也给我安排去他实验室参观的机会。很多仪器自己以前都没见过,听实验室的师兄介绍,过程所很多科研仪器都是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按照工艺的需要自己设计的。这更让我对过程所无限向往,我们不仅学会运用这些武器,还学会制造武器。

    说到老师,不得不提的还有是马江华老师,那个非常帅气和阳光的年轻老师。记得我因为实习缘故要晚到两天和马老师请假,给他打电话,他那低沉而又严肃的语气让我“不寒而栗”,当时真担心他会不同意。后来第一次见到马老师,还是在奥体公园,他当时身穿一身赛车服,满身的阳关让我对他的那种印象一扫而光。不过这些都不足以体现我对他的感激,在毕业典礼上,马老师和每位学员一一合影留念。到我了,我也没多想就照常上去,“你来晚了两天吧”没想到马老师还和我说了一句,当时我没反应过来,不过好在老师语气里没有责备,我没太紧张,下去和欣姐说起老师竟然还记得我,欣姐告诉我老师对每位学员都非常有印象,从这一点我由衷地感动。

其实对于过程所的记忆还不止这些。每天晚上我都会在国科大公寓楼下看到有跑步的学生。这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只是程度或心境不一样,在这却让我有更深的触动。这就像之前我看到一位学长写的一篇文章,“那代表着他们的自律,代表着他们与孤独的斗争,代表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代表着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许正是这样,才有了过程所一个接一个的科研神话吧~

未完待续

过程所――梦开始的地方。

过程所之旅,收获的不仅仅是友谊和各种感动,更多的是对科研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

感谢过程所,感谢马老师,感谢欣姐,感谢为我们作报告、给我们教诲的老师们,感谢我们的大组长,张帆、立明、韩璐、黄峥、吴熠潇、刘阳、思禄、张璐、任兴晨、毅超、王娟――我们八组的所有人,感谢在这里认识的每个人,认识你们很开心,我会永远想你们的。路还很长,希望我们在未来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这并不是结束,希望这是我和过程所缘分的开始~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02620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 邮箱:北京353信箱 邮编:100190
电话:86-10-62554241 传真:86-10-6256182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050号